[版權所有,請勿轉載]
Geoffrey Chen
寫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風險,因為我對一些相關的問題還沒有徹底搞清楚。此文更像一篇草稿,是為了理清思路而作的一些思考。
從根本上說,人既有動物屬性,也有社會屬性。人類有兩三百萬年的歷史,而人類社會只有幾千年的歷史。儘管其他動物也有社會屬性,比如螞蟻之間會相互合作,但這不是這裡所說的社會屬性。這裡說的社會屬性是以有文字的文明史為基礎的,我把文明出現以前的社會屬性歸入到動物屬性中。這沒有什麼必須的原因,僅僅是為了方便以下的分析而作的人為界定。
動物屬性與人的身體需要、情緒需要密切相關。社會屬性與人的精神、感情需要密切相關。
從兩段不成比例的時間跨度來看,動物屬性應該對人的行為產生更大的影響。而從實際生活的觀察當中可以發現,社會屬性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似乎更大。
由於動物屬性進化演變的過程漫長,所以不容易在短時間內發生根本性的改變。比如女性要哺育下一代,所以豐乳肥臀更容易延續生命。社會屬性演變的歷史短,所以容易在短時間內發生根本性的變化。比如以前以胖為美,後來以瘦為美。
社會屬性的作用既要有利於個體的生存和發展,更要有利於群體的生存和發展。社會屬性與動物屬性經常不一致,時常發生衝突。這時候社會屬性往往會壓制動物屬性。
比如一個人餓極了就想偷別人的東西吃,但是社會屬性會壓制他的動物屬性。於是偷竊行為會使他產生罪惡感。這種罪惡感來自於後天形成的社會屬性,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沒有這種罪惡感。罪惡感不是天生的,或者說我這裡說的罪惡感是指後天形成的。是否存在先天的罪惡感,這是另一個問題,這裡暫且不談。
我的基本觀點是,如果某種動物屬性長期被社會屬性壓制,那麼這種動物屬性就會變成潛意識。它仍然在人的行為中起作用,但是經常不被人意識到。
基於我已經閱讀和學習的知識來看,人的絕大部分情緒變化都是源於對安全感的擔憂這一動物屬性。憤怒的人內心可能存在恐懼這一動物屬性,但是其本人可能會給憤怒的行為一個所謂理性的解釋,好像憤怒是基於社會屬性,比如遇到與自己的價值判斷不符的行為。真正左右其憤怒行為的原因其實是潛意識中的動物屬性,即安全感受到了威脅。
以上只是簡潔地陳述我的一些思考,這裡不進一步展開分析。
消除恐懼的簡單辦法是抓住一根錨。宗教信仰可以起到錨的作用。發展個人愛好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,就像大海中一葉扁舟的錨。
文人墨客以書會友,談荷花的清雅,說竹梅的品格。這些精神的需要(社會屬性)無非就是滿足潛意識中的需求,共鳴形成依伴,從而消除恐懼。
遺憾的是,我們經常用虛假的社會屬性的外衣包裹真實的內在動因。
參考文獻
《Truth vs falsehood》
《Letting go》
《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》
《物種起源》
《How to make anyone like you》
2018.6.23